联系我们
公司名称:电子产品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傲世皇朝注册电子产品有限公司
电话:15232662500
传真:400-822-5988
邮箱:595588519@qq.com
集团网址:http://www.hnztbl.com/
新闻中心
 
内容详情
首页‘杏悦注册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4-04-18 17:11   

  首页‘杏悦注册研究城市供热管网与储热式电采暖热力特征关键参数模型,研究储热式电采暖、热负荷特性与风电消纳的关联关系,实现城市供热系统、风电消纳与热负荷互动的联合优化运行控制。开展工程示范,参与热电联合运行的风电并网规模不小于50万千瓦,同比减少弃风量10%以上。

  研究用于提升电网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的大容量储热单元的流程结构、运行特性、集成设计原理及优化方法,研究电、热等多种能量形式的协调优化控制理论与方法,提出与风电场和电网运行方式相配合的大容量储热的调度策略。开展工程示范,搭建2万千瓦的相变储热系统,风电场规模不小于5万千瓦,提升年利用小时数10%以上。

  研究高载能负荷参与可再生能源消纳的决策支持技术,包括高载能负荷运行特性、高载能负荷响应控制模型和以可再生能源消纳为目标的荷-网-源协调控制方法。研发大规模风/光电、高载能负荷和常规电源协调控制系统。开展工程示范,风/光电并网规模1000万千瓦以上,高载能负荷达到400万千瓦以上,考核时间不低于90天,风/光电同比送出能量提高8%以上。

  开发高效宽负荷率的超超临界发电技术,建立高效宽负荷率的超超临界发电示范机组,研制高效宽负荷率的超超临界燃煤锅炉、汽轮机和机组的系统优化集成及运行技术。针对66万千瓦或100万千瓦机组,在基本负荷效率与现有超超临界机组相当,在低负荷(50%-70%)下机组效率提高不低于3个百分点。

  针对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开发基于精确数学模型的在役机组热力系统部件级动态性能监测和整体运行优化技术,提高机组的优化运行水平,降低发电煤耗。开发热力系统测量数据精度检验及精度提高技术、关键部件性能动态监测技术及运行优化技术,基于上述技术的软件系统平台,在100万千瓦机组上进行示范,发电煤耗比优化前降低1g/kWh以上。

  开发适合准东煤60-100万千瓦等级燃高碱煤锅炉关键技术。研究准东煤煤质特性及其结渣、积灰机理,适合全烧准东煤的锅炉防控结渣、积灰关键技术,锅炉制造工艺技术,炉膛、受热面设计技术和锅炉设计方法。并建成燃高碱煤超临界锅炉示范工程,锅炉效率>

  93%,最低稳燃电负荷

  <50%。

  研发适合全烧准东煤的液态排渣锅炉关键技术及制造工艺。研究准东煤的沾污结渣特性,形成沾污、结渣特性评判方法,灰渣的粘温特性,研究添加矿物质等方法对高碱煤灰熔点的改善途径及效果,炉内捕捉钠、钾盐的防沾污结渣技术。实现液态排渣在不低于20万千瓦的在役机组上的试验,连续运行168小时,炉内钠、钾盐的捕捉率>

  50%。

  研究降低燃煤电厂烟气污染物排放技术,在60万千瓦及以上等级燃煤机组上进行示范应用,实现燃煤电厂烟气污染物排放达到现行燃气轮机发电机组排放水平(PM

  研究开发太阳能平板集热器用高吸收、低发射、长寿命吸收膜成膜技术及关键设备,提供满足高品质吸收膜制造需求的高性价比成套装备,膜吸收率≥95%,发射比≤5%。

  有关说明:拟支持2种不同技术路线.太阳能平板集热器提高热效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

  研究开发提高寒冷条件下的太阳能平板集热器热效率的关键技术,完成应用考核试验及示范。

  研究太阳能吸收膜与集热器检测方法与标准,建立吸收膜和集热器性能检测平台。

  研究风电机组智能控制技术,开发出具有自学习能力、可自动适应运行环境差异、风资源差异和机组个体性能差异的风电机组智能监控运行控制系统。系统在5万千瓦级风电场示范,考核时间不低于90天,比同类型风电场可比发电量提高5%以上。研究适应接入配电网的风电机组无功优化协调控制、实时监测和电网适应性等关键技术,建成容量不小于3万千瓦、接入点不少于3个的分散式风电示范工程。

  研究风电场故障平均间隔时间,优化运行维护策略,优化备品备件管理等,给出机组系统的电气故障和震动故障等信息,为风电场提出维护策略和诊断分析,研制风电场智能化运行维护系统。维护系统要在5万千瓦级风电场示范,考核时间不低于90天,运行小时数在原基础上提高5%,故障预测准确率90%以上。

  研究基于气象模式的宏观选址技术,测风方案优化技术,复杂风场的流体动力学仿真技术,建立适合中国风况的尾流模型,研究风电场优化布局算法;研究复杂风电场系统控制技术。建设一个不小于5万千瓦的示范风电场,比同一区域未采用该技术的同类型风电场发电量提高10% 以上。

  研究海上风电机组低电压穿越能力、电网适应性、电能质量、防孤岛等并网性能检测技术,研究海上风电机组功率特性、载荷等试验关键技术;研发相关检测装置,形成7兆瓦级海上风电机组试验检测能力。

  研究大型风电机组传动链电气性能、载荷、疲劳寿命、噪声、振动等测试关键技术;研究10兆瓦级风电机组传动链地面测试系统设计建设技术,包括系统结构、关键装备选型、测试方法等;提供10兆瓦级风电机组传动链地面测试系统的设计方案。制定大型风电机组传动链测试技术规范。

  开展西北黄土高原农田土壤水肥调控与匹配技术、产量与环境资源利用效率协同提高的耕地保育技术、不同水源节水灌溉技术和管理模式研究、不同生态类型区主要作物增产增效栽培技术与模式研究。

  开展农田土壤退化主障因素阻控与耕地质量提升技术研究、农田土壤抗蚀抑蒸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适于不同水肥条件下的反应型作物增产技术集成与示范。

  开展冬小麦/夏玉米两熟制全年免耕播种及轮耕技术研究、灌区主要作物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研究与应用、秸秆全量还田管理技术研究、水肥一体化管理技术集成研究和示范。

  开展黄土丘陵区梯田马铃薯高产高效技术、玉米抗逆增产增效关键技术、春小麦抗旱增产口粮保障技术、农田主要粮食作物资源高效农作制度研究与示范。

  开展玉米优质抗旱品种的筛选、扬黄灌区盐碱地改良技术、黄河含沙水玉米节水灌溉与高效栽培技术、规模化机械栽培管理技术研究。

  开展北方典型农田重金属累积规律,南方重金属超标农田原位钝化与固定、低积累作物选育与应用、农艺措施调控等研究,形成核心技术和产品。

  开展中南工矿和冶炼集中区周边超标农田Cd、As、Ni等的原位钝化、低积累作物应用、农艺措施与种植结构调控等技术研发与集成,完成后农产品中重金属含量降低30%以上。

  开展北方典型污灌区Cd、Pb超标农田作物累积重金属特征与生态毒理评价、低积累作物应用、原位钝化及农艺调控等研究,形成核心技术和产品,完成后农产品中重金属含量降低30%以上。

  开展长三角地区Cu、Zn、Pb等超标农田重金属溯源及源头控制、耕作制度调整、低吸收植物筛选应用、原位固定钝化等技术研究,形成核心技术和产品,完成后农产品中重金属含量降低30%以上。

  开展珠三角地区Cd、Pb等超标农田重金属溯源及源头控制、原位钝化与固定、超富集植物应用、农艺调控等技术研究,形成核心技术和产品,完成后农产品中重金属含量降低30%以上。

  研究环渤海经济区基本农田均质单元构建、基本农田保护区共同体整合、区域高标准基本农田时空高效利用、高标准农田信息化监控与利用决策等关键技术,建立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示范区。

  研究长三角地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多目标协同地块优选、基于规模化经营的基本农田质量提升、基本农田多功能评价与利用等关键技术,进行长三角集中型布局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示范研究。

  研究珠三角地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快速监测技术,研制农田重金属污染快速检测设备,形成基本农田质量、生态、污染动态监测体系,构建高标准基本农田监测信息平台,完成示范区监测与防治方案。

  研究西南睦边扶贫区基本农田质量保护与退化防治、水土资源整合与田间水分调控、基本农田与生态景观融合建设等关键技术,建立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示范区。

  针对特色突出的优秀地方猪种资源,进行群体恢复、特色性状的评价与利用、优异基因筛选和鉴定,培育具有中国特色专门化品系或新品种和商用配套系。

  开展中外鸡种的遗传评价,发掘具有重要育种应用价值的种质资源。构建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平台,建立父母代种鸡和商品代鸡示范基地。

  建立水禽胸肉早期生长活体估测技术、饲料转化率选种技术;利用基因组关联分析等技术,获得重要经济性状的主效基因。培育四系杂交的肉鸭配套系,选育蛋鸭和肉鹅新品系。

  地方牛种资源的选育提高和特色性状的评价与利用,以我国大群体地方品种及国家级保护品种为重点,开展地方牛品种特色性状的遗传评价。

  对具有开发潜力的主要地方特色肉羊品种资源进行种质收集、评价和特色基因挖掘,开展主要特色品种资源群体遗传改良,群体数量增加30%。

  重点集成制气、净化、输配以及并网等产业链关键技术与设备,建立规模大于20000m3/日、甲烷纯度大于97%的车用、并网示范工程。

  重点集成制气、燃气发电、余热回用等关键技术与设备,建立规模大于1MW的热电联产示范工程。

  重点集成原料收储运、发酵制气、管网建设、安全配气等产业链关键技术与设备,形成规模不小于500立方米/日的集中供气示范工程模式3-4种。

  重点研究开发制备热值气体达10000kJ /NM3的系统,建立产气规模>15000m3/天的工业应用示范工程。

  重点研制厌氧发酵罐体及配套设备、生物燃气提纯净化模块化设备、生物燃气存储设备,发酵残余物开发高效肥料的专业化设备,生物燃气及相关产品检测与应用配套设备等。

  重点研究木质功能碳吸附材料、纳米纤维吸附材料、木质纤维膜分离材料制备关键技术,建立大于500吨/年低脱附残存率木质功能吸附材料示范生产线和挥发性有机物回收应用技术工艺。

  重点研究木质预制节能板模块化结构设计、预制空腹木桁架目标化结构设计、锯材万向切削、齿板连接压制技术,建立年产5万m2的预制节能板、年产2万榀的预制木桁架等加工示范生产线.软质人工林木材增强制造关键技术与示范

  重点研究杉木等软质人工林木材水性树脂浸渍改性、热改性及制品制造技术,建成年产2000m3浸渍改性杉木、热改性杉木木材生产线条。

  重点研究木质复合材料的主要屏障吸收技术、发热导热技术、可控防潮抗菌技术,建成年产5000m3木材微波处理生产线的地暖地板示范生产线.多元共聚快速固化木材胶粘剂制造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重点研究选择性催化、多元逐步共缩聚、高效复合固化促进剂制备等关键技术,开发高邻位酚醛树脂、室外级三聚氰胺-尿素-甲醛树脂、尿素-苯酚-甲醛树脂等高性能快速固化木材胶粘剂新产品,建成年产万吨级高性能快速固化木材胶黏剂示范生产线条。

  重点研究木质材料表面热转印、木质材料表面直接印刷、重组装饰材计算机调配色等关键技术,建成年产20万m2表面热转印木质复合材料等3条生产线。

  针对生鲜农产品贮藏物流过程中的主要微生物病害和生理病害造成的腐烂损失,重点研发具有良好防治效果的植物源与微生物源新型生物拮抗菌剂绿色防腐保鲜剂各3-5种(株),并进行一定规模的示范。

  针对化学防腐保鲜剂使用过程常伴随的产品安全问题,重点研发用于生鲜农产品贮藏物流的新型化学绿色防腐保鲜剂或化学绿色保鲜剂新剂型,并可替代现常用的二氧化硫和噻苯咪唑的新型保鲜剂;研发新产品3-5种,同时进行一定规模的示范。

  重点研发生鲜农产品贮藏物流过程防腐保鲜剂的新剂包被材料、相关可降解包装材料、抗菌保鲜包装材料、改性涂膜保鲜材料等防腐保鲜新材料4-7种,并进行一定规模的示范。

  重点开展果蔬、肉类和水产品的绿色防腐保鲜技术集成与应用,建立果蔬贮藏物流保鲜示范基地,示范量50万吨以上;建立肉类和水产品贮藏物流保鲜示范基地,示范量30万吨以上。

  研究开发鲜活鱼类标识技术与装置,开发水产原料的质量安全信息提取与评价技术;研究建立光谱无损检测、DNA条码等对高值水产原料品质鉴别与鉴伪鉴真技术,养殖与野生品种的鉴别技术;研究开发活体贝类新型控菌技术及装置;研究开发鱿鱼原料优良品质的防腐保鲜技术;开发虾蟹类防黑变技术体系。

  研究确定水产品加工过程中危害因素产生的品质变化机制,重点开发安全、有效的镉等金属、扑草净等农兽药危害因子的消减与控制技术;水产腌制产品中亚硝酸盐及其胺类物质控制技术;水产过敏源危害消减技术;研究开发水产品中异杂物无损在线监测与剔除装置。

  研究确定水产加工产品在储运过程中的品质变化规律,研究建立主要危害因素的预报预警技术,重点研究加工产品中蛋白质降解、脂肪氧化、腥味控制技术,开发高效、经济、安全的品质保持技术及包装技术。

  研究建立无缝化、全信息的质量安全溯源系统,以产地标志物,研究建立海参、中华绒螯蟹等准确、灵敏的产地识别与溯源技术,构建形成地理标识数据库和溯源平台;研究构建全产业链的质量安全认证及监管体系。研究开发能直接、准确指示货架期的智能包装新技术。

  重点研究集成太阳能果菜干燥节能关键技术装备、果菜产地节能贮藏处理关键技术装备、果菜产地预冷处理关键技术装备和真空脉动节能干燥装备。

  重点研究水果内部品质信息的非接触快速感知技术,研制移动式哈密瓜内外品质快速检测与分级装备、香梨品质及雌雄(公母)在线检测与精确分级生产线和便携式西部特色水果糖度检测系列仪器。

  重点研制开发棉异性纤维在线清除装备、智能复合环控制轧花机、高效集棉成套装备、高效棉花成包装备,异性纤维清理效率大于75%,建成加工处理皮棉1000吨的棉花高效成包系统示范生产线。

  研发适合规模化高通量禽蛋生产和多指标综合检测的禽蛋产地商品化处理关键技术与装备,商品化处理能力达到50000枚/小时。

  研发作业效率高、卫生安全性好的自动净膛及自动在线称重分级系统,生产能力≥6000只/小时。

  研制具有超低压力脉动特性的新型双吸泵和新型两级大功率高扬程双吸泵;研制大型立式轴流泵装置系统和大型潜水轴流泵装置系统。泵站装置效率提高8%以上,能源单耗平均下降0.78kWh/kt•m。

  开展适用于砂卵石和岩石地层的成井设备研究,开发配置液压冲击器和液压马达的具有冲击功能的回转钻机,开发带有全液压旋转冲击一体化动力头、潜孔锤套管跟进的辐射管施工设备。在砂卵石中的钻进速度达到10m/h。在砂卵石中的钻进长度达到40m。

  集成高效输配水、田间节水灌溉、灌区用水管理、大型泵站改造、除涝减灾高效治理、农艺节水等技术,建立适合不同类型灌区的节水技术集成模式。

  针对个体防护和工业过滤的需求,研究熔融/静电纺丝制备纤维直径小、孔隙率高、孔径分布均匀的过滤材料,满足高效低阻过滤要求,过滤效率>99.97%,阻力压降<100Pa,突破批量化生产关键工艺和装备。

  突破纤维改性、结构成形、专用化学品等关键技术,开发发动机用高性能非石棉纤维密封材料(泄漏率≤60ml/h,回弹率≥55%)和纤维复合空气过滤材料(过滤效率:F8级,挺度≥2.5mN/m),建成产业化示范线。

  开发耐海底腐蚀环境用特种不锈钢和膨胀套管用钢,特种不锈钢抗拉强度≥920MPa、耐蚀性PREN≥40,膨胀套管用钢屈服强度≥550MPa、均匀延伸率≥25%,形成工业化生产能力。

  针对湿法冶金行业膜电积生产过程的高选择透过性要求,研究离子膜的规模化制备和改性方法,膜选择透过性≥98%,开发大面积膜制备及改性工艺和装备,研究氧化矿氯浸生产工艺中的膜精炼技术,实现湿法冶金酸碱零排放,建成千吨级氧化矿膜法精炼生产示范线。

  开发耐温90℃以上、耐油5000ppm的亲水憎油性膜材料及膜制备技术,开发适合油田采出水深度处理的超滤及脱盐的膜工艺技术,形成油田采出水深度处理的高效膜集成工艺技术,建成5000吨级示范工程,处理后的水满足SY/T5329-2012标准中的A1要求。

  针对COD≥80000mg/L、含盐量≥110000mg/L的高浓高盐化工废水,开发颗粒活性炭吸附过滤技术、超滤膜工艺技术、双极膜电渗析脱盐技术及副产盐精制技术等,形成集成工艺技术,建成日处理高浓度高盐化工废水千吨级示范工程,COD去除率达到99.7%,盐去除率达98.5%,处理成本≤40元/吨,副产物实现资源化应用。

  针对桥式起重机轻量化设计共性技术开展专题研究,形成起重机金属结构轻量化设计方法,提出适合于轻量化桥式起重机起升减速器结构形式、电机及其控制系统技术规范,研究桥式起重机械安全监测与评价技术方法,形成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5项以上。完成在中/大型桥式起重机上的示范应用,自重减轻10%,节能10%以上。

  针对桥式起重机械轻量化设计的需要,开发高效变频电机、专用交流变频器、轻量化减速器等关键部件,形成系列产品并应用。开展桥式起重机械智能控制技术研究,实现吊钩定位控制、智能故障诊断及安全保护。电机功率范围≤315Kw,低频过载倍数>

  1.8(3Hz);新型减速器系列型谱满足200t以下轻量化桥式起重机需要,功率密度提高20%。

  针对桥式起重机对轻量化的需求,开发两种以上不同等级起重机的新型传动装置,并在75-200吨桥式起重机上应用,实现整机减重25%以上,节电15%以上。

  针对工业厂房设计中轻量化桥式起重机配置,研究变频电机、变频器、圆盘制动器、悬挂式减速器等关键配套技术,开展箱型梁自动焊接、钢丝绳卷筒加工和组装等关键工艺研究,推广应用100吨以下轻量化桥式起重机系列产品100台以上。

  针对挖掘机、装载机、推土机等2-3种土方机械,围绕节能减排、关键零部件载荷谱分析、整机及零部件可靠性试验方法、疲劳寿命预测等共性技术研究。研制试验装备,选择关键基础部件进行可靠性台架试验。形成可靠性试验、检测等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5项以上。

  针对挖掘机、装载机、推土机等2-3种土方机械的低噪音要求,开展排气频谱、发动机散热系统的流体特性、优化散热系统等研究,降低风扇造成的气动噪声,开展产品的发动机减振系统和驾驶室减振系统测试和评价,优化驾驶室悬置系统动刚度和阻尼比,改善整机的振动特性,实现目标机型的排气噪声1m近场辐射声压级降低1-2dB(A),发动机舱风道提高风量10%。

  针对挖掘机、装载机、推土机等2-3种土方机械,研制新型液压混合动力耦合器,开展标准工况下的能耗研究和分析,提出针对各种损耗的解决方案,开发制动能量回收的液压混合动力系统和能量再生制动试验平台,完善整机节能系统的控制策略。开展标准作业工况下混合动力系统试验,能量回收效率大于25%,实现节油10%。

  针对我国高寒地区高速公路的建设与维护施工需求,开发适应高寒地区半柔性路面施工技术与装备,满足70mm以下任意厚度路面施工,在高寒地区高速公路路面实现示范应用50公里以上,实现无加热的常温沥青混泥土路面施工,降低热电能耗、有害粉尘、气体和碳排放20%以上。

  针对我国高铁行业快速发展对高速机车车体制造过程自动化的迫切需求,以转向架等关键部件自动化装配为目标,开展相关工艺技术及装备、多机网络协调控制、系统资源动态调度、基于实时数据的生产管理和成套工艺集成等关键技术研究,研制针对高铁车体关键部件的自动化装配线辆/天,国产核心基础部件及工业机器人装机率不低于30%,并在高铁机车生产企业实现示范应用。

  面向电子产品行业小型、轻质、多样的机械、电子零部件的快速精密自动化装配需求,突破视觉快速识别及定位、高速轻载工业机器人结构、机器人操作多维力控制、智能人机协同工作安全机制等关键技术,研制面向电子产品行业的装配机器人及其辅助部件,构建电子产品行业高速工业机器人精密自动化装配生产线台以上国产工业机器人示范应用。

  针对我国食品、药品等行业对成套自动化装备的需求,攻克生产过程中的全过程批次控制、质量分析与优化控制等关键技术,研究灌装、包装等工艺及装备、高速平稳运动控制、高速视觉检测、在线运行状态监控和远程诊断技术,研制液态食品、药品生产一次灌装、二次包装的自动生产检测、剔除、取样和包装功能的自动化生产线,实现生产过程全程信息可追溯,并实现5条生产线以上示范应用,每条线国产机器人装机量不少于10台。

  针对智能服务机器人产业发展中通用化标准化的需求,突破智能服务机器人操作系统的通用化架构设计及统一的编译执行、仿真调试、驱动控制等关键技术,研制智能服务机器人通用操作系统并开发12种以上常用机器人功能应用模组,实现至少在5款家庭服务、教育娱乐机器人的示范应用。

  针对家用服务的移动机器人对低成本全向视觉传感器的需求,研制基于MEMS技术的集成化、微小型、低成本全向视觉传感器及系统,突破倾斜校正、帧图像配准、无缝拼接等图像分析处理关键技术,在家用服务移动机器人上实现不少于10万只的批量应用。

  针对我国家用服务移动机器人性能和智能水平提升的需求,开展基于低成本视觉传感器的移动机器人无路标定位与地图创建、环境理解与运动规划、无直接位置测量的轨迹跟踪控制与自主导航、多机器人任务分配优化与协调运动控制等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共性技术软件库,在家用服务机器人企业不少于5种的相关产品进行应用,提升我国家用智能服务机器人产品智能水平及产品附加值,实现家用智能服务机器人产品批量化销售。

  针对高铁发展对微纳传感器需求,突破振动传感器与压力传感器的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关键技术,解决传感器在温度变化(-55220C)、震动冲击(10000g)、电压冲击(5000V)、电磁干扰(80MHz)等高铁极端环境应用的可靠性技术问题,传感器技术指标满足高铁使用标准,形成振动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批量生产技术规范,建立年产2万套的生产线万套以上应用。

  针对高速重载铁路轴承精密加工需求,研究轴承内、外圈零件精密磨削机床设计制造、砂轮修整插补、多磁极电磁无心夹具、轴承外圈双滚道与牙口修整等关键技术,开发成套装备,形成技术规范,实现加工外滚道尺寸公差≤±0.005mm、内圈尺寸公差≤±0.0025mm,在铁路轴承制造企业示范应用。

  建立以物理信息系统为基础的新一代认知型生产系统的体系结构,攻克制造系统本体模型、高速实时消息总线、制造执行的分布式组织、优化与决策等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出具有分布增强特征的新一代认知型制造执行系统平台与应用软件,在高速轨道交通生产线进行机理、方法和系统验证。

  针对我国航空工业自主创新发展的迫切需求,以飞机研发关键业务流程为主线,建立基于产品模型定义(MBD)的飞机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研制体系,研究基于MBD的航空产品单一数据源技术、基于精益化系统工程的飞机研发业务流程建模与优化技术以及基于成熟度模型的飞机研发过程控制技术,开发流程驱动的飞机协同研制系统,开展示范应用。制订飞机创新研发标准规范2项,实现新型航空装备研发周期缩短15%、设计更改、纠错返工率减少40%以上。

  航天企业信息化已经从信息集成应用的阶段发展到知识集成与共享阶段。针对聚集企业业务相关工程知识,驱动业务创新的需求,研究多源工程知识获取、分布式异构工程知识组织、基于语义的知识检索、任务驱动的知识推送、集成化知识展示等技术,开发航天装备研发工程知识管理平台,开展示范应用。建立行业领域本体1套,涵盖行业术语80%以上,实现设计、试验、仿真的文档、经验、工具、模板和模型等企业知识全面受控,支持设计人员工作效率平均提高10%。

  针对大型飞机整机和大部件高质量涂装需求,研究多自由度喷涂机器人设计制造、路径规划、复杂形面跟踪、喷涂工艺、防爆、质量检测、信息管控和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开发一套可满足大型飞机整机或大部件高效高质量自动化喷涂装备,大幅度提高喷涂质量和效率,在飞机制造企业示范应用。

  研发PCB高端装备控制器产品,完成2种以上PCB和FPC高档制造和检测装备的控制器,具备电路板设计文件的自动解析及高精度视觉定位功能,具备PLC和运动控制功能,支持IEC61311及PLC Open标准编程,单控制器轴数不小于12并且12轴同时运动的控制周期不大于1ms,具备光源控制功能。形成不少于1000台套的应用。

  面向新型电子柔性材料板的加工制造,开展采用超快激光技术实现各类柔性电子板微盲孔和通孔工艺研究,开发专用控制系统,实现多种材料复合多层板微盲孔和通孔加工,达到最小可加工特征尺寸为1μm,精度为100nm,多光束激光钻孔速度800个/秒,研制出新型激光群孔制造装备并示范应用。

  面向总装造船模式下数字化制造服务的发展需求,构建基于云计算模式的船舶制造资源信息标准体系,深化条码/RFID、移动MES应用,突破全产业链物流资源优化配置和可视化管理、基于精益制造的业务协同、船舶产品全生命周期成本管控信息集成与服务等关键技术,建立船舶产业链数字化制造服务平台并开展示范应用,间接降低产业链制造成本5%以上。

  针对流程生产领域高附加值产品工艺设计、开发与生产控制、优化方面的不足,开发高精度工艺模型与生产控制优化模型,形成与产品工艺、生产管理相匹配的企业智能制造知识库,构建面向产品设计、生产过程的工业软件,形成相应的标准规范,并在流程制造企业推广应用。研发2套以上流程制造企业智能制造知识库,研发2套以上支持生产控制优化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面向典型流程制造过程的工艺软件。

  针对船舶、机床、电气、轨道交通等重大装备制造环境复杂多变、工艺参数优化和决策困难等方面的问题,研究工艺信息和工艺经验知识规范化描述方法,建立典型制造工艺综合数据库和知识库系统模型,研究制造工艺知识推理规则,建立常见工艺参数优化模型库及相应的算法库,并在重大装备及零部件制造企业示范应用。研发2套以上典型离散制造工艺综合数据库和知识库,研发2套以上支持工艺参数优化决策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面向典型装备制造过程的工艺软件。

  结合区域发展战略,围绕不少于3个典型行业,开展机械产品数控化创新研发及应用;每个示范区域,实现4000套以上有核心知识产权的国产专用数控系统和伺服驱动及电机的应用示范,实现2000台套以上数控化设备的应用示范。

  研制基于网线配电和车载能源的双源快充城市电动客车,重点研究双源动力系统的匹配与优化设计技术、电气系统集成化与模块化技术、高效驱动与回馈技术、网线设施匹配技术、快充电源系统技术、超级电容储能系统技术、高压电安全与电磁兼容技术和智能化诊断与控制技术,12米及以上公交车公交工况电耗≤0.8千瓦时/公里(不开空调),并开展示范运行考核。

  开展动力电池串并联组合矩阵式架构与模块化设计技术研究,动力电池系统热管理与安全设计技术研究,电池管理系统研究,电池系统耐久性和质量控制技术研究。动力电池系统能量密度≥130瓦时/公斤、循环寿命大于1000次,安全性、可靠性和成本等满足整车使用要求,并取得整车产品公告。

  研发先进的机电耦合总成,完成包括电机、逆变器及耦合装置在内的机电耦合系统产品设计和性能开发,进行机电耦合系统的整车集成、匹配标定、可靠耐久等试验研究。产品结构、成本、质量等满足整车使用需求,应用2款以上混合动力乘用车车型,混合动力模式节油率40%以上,并取得整车产品公告。

  研发适应于增程器的新型发动机,进行增程器系统集成;开发先进的增程式电驱动系统,并应用于增程式电动乘用车。增程器工作噪声、重量、油耗、成本等满足整车需求,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发动机最低比油耗≤230克/千瓦时(带OBD),增程器比功率≥0.3千瓦/公斤。

  重点开展低成本、长寿命和低温环境适应性的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和整车技术研发与应用;研发高效空压机总成,低铂(Pt)及其合金催化剂,低成本双极板。实现燃料电池系统-20℃低温冷启动、寿命>

  5000小时,成本达到商业化应用水平。

  开展我国城市公交客车行驶工况及基于底盘测功机工况法排放、电动汽车电磁兼容性、燃料电池汽车测试等技术及电池、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的消防技术研究,并制定相应的标准与测试规范;完善充电及基础设施标准规范。完成相关标准规范报批稿不少于20项,并形成与新增标准规范相匹配的测试能力。

  开展电动汽车分时租赁模式研究,开发包括车载信息技术、车联网技术、用户行为监控技术、智能充电技术与充电网络等在内的多技术集成管理系统,建立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的分时租赁平台;开展电动汽车分时租赁服务定价及网银支付与结算体系、维保响应体系和运营服务体系等研究,并开展较大规模的车辆及充电网络示范应用。

  采用整车设计新技术,研究城轨列车系统的新架构、新结构以及新材料和新能源利用关键技术;研制下一代城轨列车走行、承载、控制、牵引传动、制动和辅助等子系统;开发出具有低噪音、低能耗、高可用性和高适用性特征的城轨列车样车,与既有国家标准相比,列车内外噪声降低不少于3分贝、列车减重不小于10%、列车节能不低于10%,并完成线路试验。

  研究TCSN的体系架构、功能逻辑和标准协议体系;研究车载实时任务调度、控制与服务一体化、动态配置与互联以及多协议复合与协同等关键技术;形成TCSN系列标准,研制TCSN综合测试平台;开发具有大带宽、可重构、高可靠等特征的TCSN产品平台,面向列车实时控制任务的数据传输速率不低于100兆/秒,形成产品级样机系统并完成装车运用验证。

  研究面向定制到达的机载飞行引导、交通环境监视与共享、空地协同的航迹运行管控等航迹运行关键技术,研制机载和地面的核心系统与装备;利用校验飞机、大型客机在典型航路和终端区进行试验验证与应用示范,实现航路上分钟级和终端区秒级的运行管控。

  完成一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低排放船用低速柴油机整机开发设计与样机制造,样机油耗不高于180克/千瓦时,通过机内净化技术使排放满足国际海事组织第三阶段要求。形成覆盖大中小缸径低速机的开发、设计、验证平台。

  研究提出跨境电子商务服务模式及解决方案,研发跨境电子商务基础信息可信保障技术、通关等基础业务协同技术、网络交易相关业务集成技术与平台并进行示范应用,显著提升跨境网络交易基础信息可信度、通关等环节效率、网络交易相关业务集成度等,培育3家以上跨境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形成50亿/年以上交易规模,提升跨境电子商务全程服务能力。

  研究提出面向自主网络品牌商品电子商务服务模式及解决方案,研发相关的关键技术与服务平台并开展示范应用,提升自主网络品牌的产品营销、设计、制造、物流、质量控制、售后服务等关键业务环节协同效率,培育3家以上服务企业,形成20亿/年以上交易规模,提升自主网络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加速产业链高端化进程。

  研究提出创新的快件物流综合服务模式及解决方案,研发快件物流资源优化配置技术、信息资源管理与分析技术、快件物流过程业务协同与跟踪技术、物流终端交付技术与设备等,开发快件物流及物流终端综合服务平台并开展示范应用,实现快件的及时投放、安全存放、适时提取。培育1家以上大型快件物流服务及终端服务企业,终端交付设备覆盖15个以上中心城市及10000个以上社区,提升快件物流综合服务能力。

  研究提出产业集群电子商务服务模式及解决方案,研发网络化生产、流通、消费与交易相关技术,建立面向产业集群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并开展示范应用,促进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培育1家以上面向产业集群的电子商务服务企业,服务百家以上企业,形成50亿/年以上交易规模。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拟支持2?3个面向国家高新区产业集群的电子商务服务项目。

  研究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诊疗、健康评估等关键技术,构建基于第三方数据管理服务的大数据综合健康服务平台,开展健康管理、医疗咨询和移动健康服务;对接区域医疗信息平台、第三方检验/影像、主动医疗服务以及新农合等已有医疗服务资源,探索综合健康服务平台及个性化诊疗服务新服务模式和运营机制;在若干省级区域范围开展应用示范,服务人群1000万以上。

  研究开发基于家庭和社区的养老云服务平台和相应的智能终端,为老年人提供慢病管理、个人健康数据管理、健康咨询及紧急救助及其他生活服务。集成第三方老年健康医疗服务资源,探索医养结合的家庭和社区老年健康服务新模式和新业态,打通养老服务产业链。在若干有条件的地区,面向社区和家庭开展老年人健康服务规模化应用示范,服务用户100万人以上。

  研发基于大数据的口腔健康服务系统平台,探索新型口腔健康服务模式,形成以患者为中心的口腔健康数据支持服务体系和网络化平台,提升口腔医疗资源的共享水平,创新口腔医疗服务新模式,促进口腔医疗专业化分工和新兴业态的形成发展。在5个以上地市进行应用示范,覆盖50家以上口腔医疗机构及相关企业,服务人群50万以上。

  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就业机会缺乏、供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研发基于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的人才管理与服务交易社会网络技术,探索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新模式,构建实名制的可信服务交易平台,开展人才评价、信用评级、服务交易等服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应用示范,扩展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渠道,整合大学生创新创业资源。服务大学生超过100万人,服务交易规模超过30亿。

  研究面向公众财富管理的综合服务新模式,研发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可信财富管理服务系统,建设安全可信服务网络集成平台和运营服务体系,汇接第三方服务资源,形成面向公众财富管理的互联网金融服务新模式,实现投资资讯、理财规划、投资建议、金融咨询、交易安全保障等在线财富管理综合服务并开展应用示范,实现1亿家用户的应用推广。

  面向现代服务业尤其是新兴服务业的各领域应用,围绕共性需求,探索商业模式价值形成、网络演化和计算方法;研究跨界服务模式整合多个产业提供价值增值;研发集成共性关键技术,形成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体系;通过开源方式,推出其参考实现;在新兴服务业领域开展跨界综合示范应用,并与不少于10个现代服务业领域课题实现互动集成;研究成果能辐射生产性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

  研究科技资源和科技业务云服务模式,研发科技云服务集成平台,建设基于科技云的科技服务业创新体系和服务网络。要求集成10~15个左右区域科技资源服务平台或专业化的科技业务服务平台,建立和运营科技资源云和科技业务云服务集成平台,形成基于科技云的商业模式、运营服务体系以及相关科技资源与业务的企业标准体系,科技资源服务20~30万家企业,科技业务支持2~3万家企业实现常态化的运营与业务协同,初步形成科技云服务业态。

  有关说明:大型互联网公司牵头,联合区域科技资源服务平台和专业化科技业务服务平台运营商申报。

  研究网上设计优化、设计模型及方法、设计云服务等工业设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相关支撑技术,构建工业设计与装备制造、建筑、纺织等行业融合发展的云服务平台,为工业设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一体化支撑服务,推进工业设计产业化、专业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促进工业设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我国工业设计及相关产业的总体发展水平。通过应用示范,工业设计产业服务收入超亿元,带动相关产业收入超百亿元。

  以提升我国研发设计与科技信息服务共性服务支撑能力为目标,以大数据等相关技术为支撑,研究研发设计与信息服务支撑平台共性关键技术,搭建研发设计和信息服务一站式网络化服务平台,探索研发设计和科技信息共性服务新模式。选择在2~3个典型行业或重点领域进行研发和应用示范,建立典型行业或重点领域一站式研发设计和信息服务平台,每个平台累计服务企业不少于1万家。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拟面向行业或重点领域设立2~3个项目。

  针对我国检验检测服务能力弱的现状,研究检验检测专业化服务和市场运营模式,研发第三方检验检测科技服务平台,构建基于第三方服务和网络化支撑的检验检测科技服务业创新体系和服务网络。要求整合服务资源,形成服务资源库,并在3~5个典型行业和重点领域得到实际应用,形成基于第三方检验检测服务的科技服务业商业模式、集成平台、运营服务体系和检验检测企业标准体系,服务企业5000家以上,实现服务收入1亿元。

  研究制定基于地理信息图层的文化资源加载与服务集成技术规范,研究基于影像和街景地图的文化资源虚拟展示、文化资源信息大数据商业智能分析技术;研制集成电子商务、电子地图和文化资源展示等服务功能的开放式文化旅游综合服务集成云平台和线上线下虚拟文化商店接入应用程序开发工具包,制定与各类互联网开放接口规范;结合西部行动计划开展应用示范,集成云平台具备千万级在线用户支撑能力,支持主流手机和PC操作系统,电子地图数据覆盖西部各省市,支持与主流电子商务平台及电子支付平台的对接。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鼓励具有电子地图服务和电子商务服务优势的网络平台型科技服务企业申报。

  研究线上线下文化旅游产品与服务运营机制,构建区域性文化资源展示、旅游信息服务、电子商务产品营销等内容聚合虚拟文化商店云服务平台;以丝绸之路和西部少数民族文化走廊为主线,集成区域主要文化资源产品与服务,开办不少于80家虚拟文化商店,开展应用服务示范,提供网上虚拟文化商店、旅游地理信息导引、旅游产品营销、网购、票务、文化演出等一站式文化旅游电子商务服务,形成区域性文化旅游服务产业发展新模式。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面向西部地区,支持具有资源覆盖和服务优势的省级区域性文化旅游商务服务平台建设。

  研究挖掘西部城市文化内涵及文化主题艺术表现与特征表达形式,研究城市景观、建筑及室内空间与文化主题大众体验的内在关系;研究交互空间体验和音效、影像与载人装置同步控制等文化创意与空间设计融合的声光电多维空间综合展演关键技术,结合西部城市文化特色及大型城市文化综合体实景规划开展应用示范,形成可复制的文化主题实景互动展演技术集成解决方案和新业态。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面向西部地区,鼓励东部具有大型实景展演艺术创意和技术研发优势的企业与西部文化旅游产业投资开发运营企业联合申报,共同开展技术集成与西部落地应用示范。

  研究大众定制化创意设计产品和服务众包模式、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新媒体交易和智能撮合模型、知识产权在线保护与智能信用评价体系,研发基于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创意设计产品和服务众包撮合云平台、专业化媒体超算与协同式创意设计云服务系统。聚集百万级创意设计个人或工作室,开展创意设计领域的众包服务规模化应用示范,形成年数百万级的创意作品众包服务能力,培育新型大众定制化创意设计众包服务模式。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面向西部地区,鼓励西部具有创意设计服务优势的网络平台型科技企业申报。

  研究挖掘敦煌石窟等民族历史和艺术文化遗产表现与特征表达形式,集成数字化采集处理、内容制作、视听觉、虚拟现实、多媒体等适屏传播展呈方法和技术,构建高清晰度展示内容与文化内涵库的网络化传播云服务平台,形成符合国际表达的数字化展示系列资源,面向全球开展国际化网络传播与实地展示,实现每年千万级点击量的网络展示和10个国家的实地展览。

  研究家庭影院内容数据条件接收与授权管理技术与标准,开发具有家庭定制化场次管理、版权安全监管和网络化内容分发等功能的家庭影院管理与运营服务平台,研制国产化电影级家庭放映机,形成家庭影院系统技术集成解决方案;开展电影后票房家庭放映规模化运营示范,示范期内应提供不少于100部二轮档期国产影片,发展超过1万户的家庭会员,构建新一代高品质家庭数字影院全产业链服务系统和运营模式。

  研究封闭式移动环境内无缝无线覆盖和普效率提升技术,研制与公共通讯平台兼容的专用互联网车载服务器和无线路由器;构建具有在线新闻和实时资讯、影视内容、音乐欣赏、互动游戏、沿途人文景观特色商品介绍、电子商务等移动文化娱乐互动服务内容管理与运营服务平台,集成文化娱乐版权内容资源,在铁路、客车或飞机等客运系统开展应用服务示范,年服务受众百万人次以上,培育新型客运移动传媒文化业态。

  研究学习资源内容格式标准规范、终端封装技术标准规范,集成学习内容教材资源库、互动教学课件库及百科知识数据库等数字出版资源,研制网络化学习云服务平台,在2-3个学校开展应用示范,提供课堂互动教学、在线测试等服务,形成内容丰富、互动性强、易于学习者使用、符合学习规律的学习资源数字出版体系,培育数字出版和电子书包新业态。

  依托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重点面向基地内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科技服务需求,研发特色文化产业共性关键支撑技术与系统,建立面向特色文化产业集群的科技服务平台。构建特色文化产业服务体系,培育特色文化产业领军型企业,形成规模化服务能力。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面向第二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重点支持文化产业特色鲜明,发展重点突出,基础条件良好、技术领先的基地建设。

  研发CT探测器、复合内窥镜成像产品、容积-断层调强放射治疗产品、超微量免疫分析产品、肿瘤微创消融产品、CT或磁共振移动医疗解决方案等国内首创的重大自主创新产品。2016年6月底前提交医疗器械注册证申请或2016年12月底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鼓励与医疗机构联合申报,鼓励产学研医结合。鼓励地方、风险资本、金融资本等先期投入支持。医疗器械产品开发项目拟采取后补助方式实施。

  选择中医药外治疗效确切、有优势的常见病或难治病(症),开展中医外治疗法的临床评价和技术操作规范研究(研究涉及的外用制剂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提高中医外治疗效水平,促进规范应用和普及推广。

  紧密结合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需求,研究满足老年康复、生活照料需求的示范产品和技术解决方案。申报的示范产品和技术解决方案要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指标先进,2015年底前能够完成研发或技术方案集成。计划于2016年在民政部示范机构和社区及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进行集成示范和评价,在示范基础上研究提出家庭、社区、机构养老服务标准和优化服务模式。

  结合智慧城市管理公共信息平台研究示范成果,整合各类社会服务和公共信息资源,开展先进适用技术在城镇建设和运行管理中的集成创新,开展低碳社区建设技术研发,促进城镇化向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安全发展,提升城镇综合管理和服务水平。

  开展高聚集度农村清洁乡村集约规划设计和小康住宅建设技术研究,集成应用村级垃圾集中收集与转运设备、污水垃圾集中处理、畜禽粪便回用、太阳能等技术,构建城郊集约型美丽村镇建设技术体系。

  在城市郊区选择2-3个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典型乡村,重点针对集约规划布局和适宜住宅设计、生态景观建设、生活污染防治、资源高效利用、绿色庭院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等技术进行综合示范,示范村庄规模不小于100户。

  有关说明:每个申报项目参加单位不超过1家,由示范建设单位和技术支撑单位组成。

  在大中城市产业拓展和转移区选择2-3个村庄,重点开展集约规划布局、外来工业和生活污染防治、村庄整治和景观建设技术示范,构建适合产业延伸升级类城郊型美丽乡村建设技术体系。示范村庄产业规模适中,不少于100户。

  有关说明:每个申报项目参加单位不超过1家,由示范建设单位和技术支撑单位组成。

  开展单个农户家庭种植养殖过程控污和人畜粪便、种植养殖废物清洁处理和资源利用研究示范,建设绿色、健康、环境友好的生态庭院,系统集成沼气、太阳能等能源技术以及采用循环利用材料建造生态农房技术,实现农户家居绿色化和家庭生产清洁化。示范类型不少于5种,示范规模不少于10户。

  结合美丽乡村社区创建,开展乡村社区废弃物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秸秆和厨余废弃物气化等集中生产清洁能源的综合利用技术体系、成套装置与设备和运行管理系统研究,在2-3个乡村社区与以采用循环利用材料、结构体系安全、节能环保的生态农房建设相结合,开展示范。示范社区规模不少于30户。

  结合产业发展与美丽乡村创建,选择2-3个农业科技产业园区,设计构建2-3种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科技产业园区生产生活循环技术综合利用模式,并与典型地区采用循环利用材料、经济适用安全生态农房整体设计建造相结合,开展示范。园区示范区村庄规模不小于100户。

  结合美丽乡村创建,研究提出适合不同地区乡村自助建房、无大型装备施工的各类结构体系及其建造工法和材料要求,形成不低于30套绿色农房建造技术体系。编制适于乡村技术人员使用的户型平面、材料选择、造价控制、施工工艺等知识图册和多媒体教材,对全国50个村庄进行推广示范。

  有关说明:每个申报项目参加单位不超过1家,由示范建设单位和技术支持单位组成。

  结合美丽乡村创建,研究梳理100例以上典型地区传统农房的施工工艺和材料清单,研究提出成套绿色改良技术,开展不低于15项不同类型、规模化的传统农房改良建造技术应用示范,形成农房技术产业化发展能力,并在7个以上村庄进行示范。

  有关说明:每个申报项目参加单位不超过1家,由示范建设单位和技术支持单位组成。

  结合美丽乡村创建,研究农房功能组成与平面布局方法,可拓展性功能布局模式和设计技术,对各类配套设施的单项技术及产品进行适应性分析和优化集成,形成适合不同地域、不同性能要求、经济适用的绿色农房配套设施成套技术体系,并在7个以上村庄进行应用示范。

  有关说明:每个申报项目参加单位不超过1家,由示范建设单位和技术支持单位组成。

  结合美丽乡村创建,研究基于被动式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的绿色农房单体建筑本体和建筑群体的气候适应性分析,开展绿色农房围护结构产品节能性能测试与评价方法研究,提出针对不同气候区、协调生产生活功能、符合安全美观实用要求的绿色农房庭院布局方法和营建技术,并在7个以上村庄进行应用示范。

  有关说明:每个申报项目参加单位不超过1家,由示范建设单位和技术支持单位组成。

  研究适合村镇特点的社区网格化管理和综合服务支撑平台技术,研究村镇社区治理与事务管理、居家养老服务、便民服务等多源、多种类的数据规范与融合技术,研发低成本、可移植、支撑网格化的社区服务支撑平台,在5个以上村镇社区开展综合应用。

  研究村镇社区对象管理及专门人群服务、政务服务、治安管控等方面的共性支撑技术,研究制定社区治理与事务管理服务指南及标准。研发方便群众生产生活、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支撑新型农村管理服务的社区治理与事务管理信息系统,在5个以上村镇社区开展村镇社区治理与事务管理标准化试点示范。

  研究整合配置村镇内社会福利机构等各类资源,以及社区居家照看、健康咨询等居家养老服务支撑应用技术和便携式终端信息服务技术,研究制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指南及标准。基于社区服务支撑平台,研发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系统,在5个以上村镇社区开展试点示范。

  研究便民利民超市、便民缴费、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农业保险等方面的应用集成支撑技术,研究制定社区便民服务指南及标准。基于社区服务支撑平台,研发便民服务应用系统,在5个以上村镇社区开展试点示范。

  研究城镇化进程中城镇脆弱性分析技术、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重大生产事故风险评估技术,建立和完善城镇重大突发事件的早期识别与监测、快速预警、高效处置一体化应急决策指挥系统及应用示范。

  面向居民文化需求,充分挖掘利用文化资源,开展体育健身、营养与保健、优秀传统等文化传播与服务技术集成、文化科技产品研发,在社区开展综合示范,形成规模化公共文化科技服务能力。

  研制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创新展品,拓展公众互动体验功能,丰富科技馆展教资源,示范引领行业发展;建立展品展览创新研发共享工作平台,实现信息交互与协作工作功能;研究制定展品展览研发行业标准与规范,为展品研发工作提供指导和参考。

  以人类多基因复杂疾病研究、新药创制与安全评价为重点,优化TALEN和CRISPR/Cas9等技术,建立基因工程大鼠制备技术尤其是条件性基因敲除大鼠制备技术;建立人类重大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神经性疾病的基因工程大鼠模型,从而建立基因工程大鼠模型研发、评价与应用服务的技术体系和服务平台,逐步达到国际水平,为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创新能力提高和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鼓励开展人类重大疾病人源化啮齿类动物模型的研发。鼓励开展以遗传修饰技术和自发突变人工筛选的方式,建立能体现疾病发展进程的灵长类动物模型,开展模型的保存技术与应用研究。

  采用近交繁殖、随机交配或非近亲循环交配繁育技术,建立实验动物新品种(如鱼类、东方田鼠、裸鼹鼠、果蝇等)的近交系种群和封闭群种群,并鼓励开展相关疾病发生机制的研究。探索建立种子冷冻保存技术;采用IVF或剖腹产技术,开展生物净化的研究,建立清洁级种群;实现动物资源和信息资源入库与共享,种群规模满足生命科学和生物医药研究的需求。

  针对国家实验动物质量标准,质量检测技术及方法,参考国际上的先进标准,建立与国际先进标准相衔接的实验动物质量控制项的检测方法(我国国家标准中没有、但是国际先进标准中有的);建立以基因型特征为基础的实验动物重大疫病快速鉴别诊断技术,并开展方法学验证研究;建立封闭群动物遗传检测关键技术,以及生物信息学比较分析,用于指导种群的建立与评价。

  针对实验动物新品种,制定质量标准及检测技术规范,建立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的数据库;开展相关检测技术和方法的研究。

  联合国内相关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优势企业,共同围绕我国相关领域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进一步完善创新链、产业链布局,形成科研用试剂产业链创新体系。采取联合攻关、合作研究等方式,解决科研用试剂研发过程中遇到的跨学科技术难题、共性关键技术难题;打造我国科研用试剂物联网平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共性技术、产品研发以及政产学研用相融合的运营模式;针对科研、生产需求,从原料、生产、仓储和使用等环节对产品进行质量控制,利用现有检测技术平台,以国标为基础,参照国际通用标准,制定统一产品标准和使用标准,确保进入平台销售的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采取多种创新合作模式,加强技术成果的转化和产品化,扩大产品规模。平台聚集的产品种类不低于3万种,每种产品均需有质量控制标准、生产和使用标准以及第三方检测报告,且能与国际通用标准相比较;进入创新体系的产品为先进生物制造与制品、农业生物药物、医学科技、食品产业、社会安全与食品安全、蛋白质、干细胞、物质与新效应等需求服务不低于500项。

  针对目前我国基础科研用化学试剂(酸、碱、盐类、有机物、溶剂、指示剂等)质量不稳定、不能完全满足科研、生产基本要求等现状和问题,通过基础试剂生产过程中蒸馏、分离、纯化等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以及生产工艺与产品质量的相关性研究,指导基础科研用化学试剂制备技术路线的设计和研发。酸、碱、盐类、有机物、溶剂、指示剂等基础化学试剂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不少于50种,共形成能满足国内科研和生产需要的基础化学试剂品种不少于3000种,总杂质、痕量阳(阴)离子含量、溶解度、吸光度、灼烧残渣等产品技术规格和等级达到或超过国际品牌同类产品。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的任务部署,坚持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技术,加强技术集成应用和产业化示范,重点解决战略性、综合性、跨行业、跨地区的重大科技问题。申报范围以重大工艺技术及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应用示范为重点,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技术,突破技术瓶颈制约,提升产业竞争力。

  请根据指南及相关要求做好项目申报的组织工作,并按要求填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申请书。申报单位需按要求完成网上申报,并通过各推荐单位报送正式文件。推荐单位分为以下几类:1.国务院有关部门(直属机构、直属事业单位)科技主管机构;

  各推荐单位应在本单位职能和业务范围内推荐,对所推荐项目推荐书的真实性等负责,推荐数额不限。

  1. 申报单位应为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条件、运行管理规范、在中国大陆境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同一项目只能通过一个推荐单位申报一次。

  2. 根据《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承担人员管理的暂行办法》,在研项目(课题)负责人不能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申报项目,不得因申报新项目而退出目前承担的项目(课题);项目技术负责人需为在职人员,限申报一个项目;项目主要参加人员的申请项目和在研项目总数不能超过两个(2014年12月31日前结题验收的在研项目可不计入)。

  1.申报单位应针对各领域明确的重点和目标组织项目。申报项目应提出明确的研究目标和考核指标,提炼出需要解决的核心和关键技术,突出研究重点。

  2.围绕确定的研究目标组织研究队伍,鼓励跨单位、跨部门组织研究队伍,研究队伍要精干,结构合理,体现优势互补。鼓励产学研用结合,鼓励开展高水平双边和多边国际合作。对于产业目标明确的项目,企业牵头优先考虑。

  3.项目实施年限为3年左右。按指南三级标题(如1.消纳风电的热-电联合优化规划及运行控制技术)的研究方向进行申报,无三级标题的可按二级标题的研究方向进行申报。

  4.申报材料应如实反映申报单位的工作基础和研究条件,以及参加人员的基本情况,如实反映申报项目与有关国家科技计划在研项目(课题)的关联。

  5.本次项目申报时,不预先对申报项目设定预算控制额度,项目申报单位应根据项目研究实际需求,结合目前现有的支撑条件和自身情况,实事求是的提出项目经费需求。各单位提出的项目经费需求将作为立项评审的重要参考因素,以及立项后进一步细化编制项目概预算方案的重要依据。

  6.申报项目若提出回避专家申请的,须在提交项目申请书的同时,由申报单位出具公函提出回避专家名单,并说明理由。每个项目申请回避专家人数不超过3人。对于理由不充分或逾期提出申请的,不予考虑。

  7.项目申报者应遵守《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评估评审行为准则与督察办法》,如有违规,科技部将记录在册,并按相关规定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