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公司名称:电子产品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傲世皇朝注册电子产品有限公司
电话:15232662500
传真:400-822-5988
邮箱:595588519@qq.com
集团网址:http://www.hnztbl.com/
新闻中心
 
内容详情
首页、「欧皇注册」首页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4-04-03 13:06   

  首页、「欧皇注册」首页本文为2021-2022学年雁栖湖春季学期自然辩证法的结课小论文,强烈推荐同学们选北京理工大学的老师的课,从人工智能到虚拟现实,战争伦理到机器人觉醒,脑机接口与电子游戏,甚至紧追热点从俄乌战争到吐槽知网,内容丰富,不容错过[赞]

  今天自辩出成绩了,薛老师yyds,所以R2把这篇文章从草稿箱拿出来,总不会算我抄我自己吧哈哈哈哈

  等考试周过完,再正式恢复专栏的更新(我想想,射电天文公式算一篇,黑洞的shadow,dark matter的科普文,再放一个雁栖湖课程资料吧[思考])

  一百多年前的19世纪末,电气工业革命刚刚兴起,电灯、电话、汽车还没有走进千家万户,但转眼到了1969年,阿姆斯特朗的一小步,就意味着人类第一次登上了地球以外的其他星球。人类在工业革命以来的两三百年以来,科技水平突飞猛进,这让20世纪中叶的人们不禁畅想,未来的21世纪,是不是人类就能殖民外太空,进入科技高度发达的新社会了呢?

  1967年,也就是十月革命50周年之际,苏联的人们为后代埋下了一批时间胶囊,里面记录了很多对2017年美好的愿景,比如

  “我们相信,你们已经漂亮地开发了我们的美丽的蓝色行星,开拓月球,在火星着陆,不断地向着宇宙进发。太空船是不是已经冲出了银河系了呢?是不是已经和其他行星文明的代表们进行了对科学和文化合作的交涉了呢。”

  “我们才刚刚向着宇宙踏出第一步,但是你们应该已经可以飞往其他行星了吧。”......

  当时的人们没有想到,不光他们的国家没有等到十月革命100周年,而且人类上次亲自踏上月球还是美国人的阿波罗17号,那是1972年,宇航员拍摄了著名的“蓝色弹珠”,此后50年,都仅有探测器光临过月球。而美国的重返月球计划也因航天飞机退役,SLS(NASA的太空发射系统)不成熟而一再推迟,马斯克的“星舰”(starship)也在测试中,看起来人类现在连月球基地都没有建立,离电影中的《2001太空漫游》就更加遥远了。

  上世纪中叶也是科幻的黄金年代,包括三巨头阿西莫夫、克拉克、海因莱茵在内的许多科幻作家创作了很多视角不仅仅局限于地球的科幻作品,它们更加注重向外的探索与外星文明的交汇,例如《基地》系列、《银河系漫游指南》系列等等。除了前文提及的《2001太空漫游》小说或者影片,上世纪60~70年代的《星际迷航》、《星球大战》、《异形》等系列都代表着人类对太空充满着好奇。

  在冷战的那个特殊年代,美苏两国以巨大的投入进行太空竞赛,同时推动了大推力火箭(土星五号)、登月(阿波罗计划)、行星探测器(旅行者号、水手系列)、空间站(礼炮空间站、乃至国际空间站)等多方面进步。时至今日,不光是NASA的预算照当时逐渐吃紧,外太空开发被渐渐地边缘化了,更多的高新企业、创新人才源源不断地涌入了另一个发展方向——计算机科技。

  如果那个时代的苏联人如果穿越到2022年,他们可能会更加惊异于人类当前的计算机科技发展。从巨无霸ENIAC到人手一个的smartphone,数字终端的体积不断缩小。互联网的出现又使得人们更加依赖于手机、电脑这一类电子产品,人们每日花费众多时间于用这些设备浏览信息、娱乐活动以及通讯办公,衣食住行都可以在小盒子里找到相应的app,如今基本上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人都离不开它们。计算机或者互联网科技不光是对个人的生活产生了实实在在的影响,也塑造着当今的世界经济形势。在没有互联网经济的时代,实体经济占主导,但是现在,小微企业、电商经济也不可忽视,它们带动了一大批新的就业岗位。以芯片、高精密仪器、生物医药、先进武器制造等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也越发重要。

  那么我们走的更远一点,在电影《头号玩家》中,主角依靠可穿戴设备便可置身于虚拟世界,畅行无阻。如今的VR眼镜,智能手柄等也可以轻松实现这种景象。而且随着脑机接口技术的不断发展,瘫痪的病人拥有了站立行走的机会,《黑客帝国》中的脑后插管进去Matrix是否也会成真呢?

  在这个虚拟世界,或者扎克伯格所说的元宇宙里,人们可以违反物理定律,成为“造物主”般的存在,获得各种现实世界中可能难以得到的愉悦与快感。更进一步的,如果人们可以在这个“矩阵”里上班,学习,吃饭,旅游,久而久之,这个世界又与我们当前的“现实世界”有何分别呢?听起来像熟悉的“缸中之脑”,我们的“现实世界”不再唯一,如果可以选择永远地沉浸于metaverse的话,则是刘慈欣所说的

  与之相对的,就是外向的科技,比如前文提及的航天技术。人类在上世纪60年代就可以登陆月球,如今不但没有往前走,而且连月球也没有再上去过。这是人类的科技树点错了吗?答案是不一定。这就是下面将要论述的观点:也许人类的未来,走向无垠的深空与走向虚拟的世界并不矛盾。

  对于人类的未来而言,星辰大海和虚拟现实,哪个才是更有意义的发展方向? - 知乎

  里面有一种相同的观点:“虚拟化”和“探索宇宙”这两件事并不矛盾,可以并存。

  首先,好奇心驱动着人类不断探索,无论是向内还是向外,只是目前向内更容易,发展也更快。大航海时代,只要有船只和物资,普通民众也可以进行探索行为;美国的淘金热,则是更加凸显其中的利益驱动。对于航天时代也是如此,只是技术和资金限制了只有国家力量和个别私人企业才能开展航天活动,近年来发展整体放缓,2030年代能否登陆火星还是未知数。目前看来,向外的探索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而向内的发展,玩家在虚拟世界中可以轻易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资本家们也觉得虚拟的技术更具备性价比,比宇宙航行更加现实可行,这只是发展的先后区别。

  其次,二者的发展可以相互促进。俄国航天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有句名言:“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不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终将有一天,我们会迎来资源和发展的瓶颈,不得不前往其他星球开疆拓土。走入虚拟世界则可能是另一种解决资源危机的方式,但是问题在于维持虚拟主机所需的巨大能耗,以及需要从宇宙中开采更多的资源。如果在发展宇宙航行技术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突破可控核聚变等技术壁垒,那么能源问题便已迎刃而解了。虚拟生活的情景又可以帮助未来的宇航员们适应漫长的航行。二者还有很多可以共享的技术基础,例如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图形通信等等,这些技术的发展可以促进太空探索与虚拟现实同时发展。

  第三,无论是虚拟化还是太空化,最后都是服务于人类。虚拟技术得以发展,是因为它可以满足人类的需求,让人接受神经刺激从而体验到愉悦,或者通过脑机控制其他物体。航天技术也是为了获取资源,满足好奇心理只是一方面。它们都是为了让人类生活的更好。这里将人类看作一个整体,但是当前的社会文化似乎放大了个人效应,虚拟技术更容易满足个人神经元上的快感与需求,不断地开发大脑的潜意识作用,进而将深刻改变人类的生活。而不久的将来太空技术仍然难以让普通人体验到其宏大的影响,只能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空间技术的悄然转化。它们仍然不是矛盾的,毕竟都是服务于人类,改善我们的生活。

  现在的人类对未来的预言,或许在50年或者100年后的人看来,就像我们看苏联人的时间胶囊一样。所以人类的未来到底会走向何方,也很难讲。不过我们可以期待,虚拟世界向内发展亦或未来向遥远的星辰大海进军,它们不是矛盾的。我们的科技在循环上升,人类的思想也在革新,下一次工业革命,下一次文艺复兴也许就在不远的将来。